穿皮的日常

broken image

前两天群内有人提出灵魂拷问:大连体有没有标准的英文名字?
这个问题的灵魂在于,当你在X上打出“大连体”时,映入眼帘的基本是“大连体育生”。

当然重点也并不在于他们的体育成绩,大汗淋漓的青春气息下是名字标题超出长度的网址和意义不明的联系方式。说明“大连体”就算作为中文名称,也全然没有真正成为这件硅胶制连体变装服的标准学名。
我又想起多年前的femskin,可谓信达雅的典范。Fem可以追溯至拉丁语,是许多主流印欧语的“女性”的词缀;skin自然代表“皮肤”,两者的结合自然而然,远胜于生硬的silicone bodysuit。尽管这个美国品牌本身遗憾的被消费者淘汰了,“女性皮肤”这个自然含义定义了这个品类的意义和价值,即全身模拟肌肤,这构成了大连体的内核。
大连体的概念又恰好击中了“皮物”,变成幻想对象的现实存在,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日常穿皮约等于入替,入替约等于完美变装,完美变装等于CD终极追求,所以日常穿皮的可行性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存在的意义

broken image

日常穿皮有很多限制性条件,条件还分为外部和内部的。外部条件显然包括时间、空间和金钱:我还跟家里住,没地方放;我在外地读书,没时间玩;我没有收入,买不起。这些客观条件造就了皮物文的流行,YY也是体验的极佳办法。鉴于很多玩家仍未有机会真正尝试大连体,我着重说下入手之后,真的日常穿皮,你们会感受到的内部限制性条件。


大连体玩家99%是男生。男生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也会持续增长。等到大连体也变成唾手可得的玩物时候,他们的身材焦虑就是阻止他们变身的最大不利因素了。花20分钟穿皮再玩,香汗淋淋,兴致一大半就没有了。就算是标准身材,弹力越大也越不容易撕裂它,玩起来也更尽兴。
玩了一天,小心翼翼擦干汗水和不明液体,折叠整齐放进小盒子,推进衣柜的最深处,期待下一次重逢。没想到下一次打开之后,里面像是油浸泡过的腌渍罐头,黏糊糊的一坨,展开之后布满了无法消除的褶皱。它的宿命就只有深夜的垃圾桶,和一句“我再也不玩大连体了”的悔恨。安全无毒的、不出油的大连体,是真的需要品牌背书的。


我知道有一些无良商家以“莫丽斯代工”、“XXX品牌工厂”低价销售看似同款的商品,价格低到我想进货。那天我拿到一件打着莫丽斯旗号的硅胶商品,对冒着油光的塑料质感,感到很难受:这不是废料回炉的垃


做产品都有取舍。又好又快又便宜,三者难共存。大连体既要好穿、一个人穿起来不费力,穿戴时间常又不过敏;看起来拟真,摸起来手感温润,没有油腻腻感觉;还要价格便宜、入手门槛低,这三者总是冲突的。零感开发的时候,三档属性都做了取舍,放弃拟真纹理和加厚臀,确保轻量化和高弹性,以不出油和高适配性的材料作为卖点。配合莫丽斯的售后,造就了莫丽斯的明星产品之一。

尽管你可能还不能入手,但是我还是想给你一些新期待:

零感大连体 G杯 | 硅胶填充/自然肤色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